培養(yǎng)孩子的"平凡"意識
日期:2004-08-10 12:53:00
培養(yǎng)孩子的"平凡"意識
據一位小學高年級班主任老師透露,她在所教班級進行的一次主題為"長大了,干什么?"的民意測驗中:有長大了準備當歌星、電影明星的;有準備當老板、經理的;有準備當科學家、學者的;有準備當市長、部長的……極少有打算當工人、農民、教師、護士等普通勞動者的。
在當今的家庭教育中,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在為孩子的將來能"成大器,做棟梁"作著各種各樣的準備,而極少有人認可孩子將來做個普通的勞動者,平平凡凡地過一生。
孩子"平凡"意識的淡化,原因很多。一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收入差距正呈日益增大的趨勢,人們的觀念正在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對人的評價也在變。"平凡"在不少人的心中已變成了"平庸"的代名詞,"非凡"才令人羨慕。要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出人頭地",必須"不平凡"。二是家長把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強加在孩子的頭上。三是在當今獨生子女的家庭,不少家長有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危機感,生怕孩子將來有什么閃失,便把自己后半輩子生活的賭注全押在了孩子的身上。
誠然,"不愿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自古以來,每個能成"大器"者,是與他從小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分不開的。有所"思",才能有所"為",理想定得高點,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壓力,在一定意義上能起到"不用揚鞭自奮蹄"的作用。但是,如果把理想僅僅理解為孩子的"成名成家"、"出人頭地",那么,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就會容易產生"目空一切","瞧不起普通者"的不健康心理。
如今的孩子,群體意識不強,適應能力差。因為家長幾乎是天天在對孩子進行著"不同凡響的"教育,"一顆不平凡的種子"早已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發(fā)芽,怎么會愿意"委曲求全"地去主動適應他人呢?他們生活自理能力差。既然將來是干大事的,是去過那種"人上人"之類的生活的,對會不會剝雞蛋,分不分得清哪是韭菜哪是蔥,又有什么必要放在心上呢?他們脆弱、敏感、狂妄而又不堪一擊。然而,當遠大的理想變得遙遙無期,絢麗的美景還是那樣的虛無縹緲,面對嚴酷的現實,一顆本來還幼稚、脆弱的心怎么能承受得起如此之"重"、如此之"累"?
培養(yǎng)孩子的"平凡"意識,是要培養(yǎng)孩子平易近人、寬厚待人的良好品格,和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生活作風,在平凡中超越的智慧和在逆境中奮飛的膽識。
如何改變孩子的孤僻性情:
據一些學者推算,我國目前約有30-50萬兒童患有孤獨癥,或孤僻性情。父母應學會觀察并發(fā)現孩子的異常表現,及早采取措施,糾正孩子的性格缺陷。
有孤僻性情的孩子常有以下表現:
1.言語及認識方面異常。表現為2歲以后不愛講話,不愛與其他人接近、交往,對別人的呼喊沒有反應,也不跟人打招呼。針對這種表現,家長應引導孩子多與小朋友一起學習和玩耍,培養(yǎng)孩子與集體相處的能力。
2.社會交往能力和行為異常。表現為對親友無親近感,缺乏社會交往方面的興趣和反應,不愛與伙伴一起玩耍。為糾正這一行為,父母平時要經常在適當場合,培養(yǎng)孩子多發(fā)言,讓孩子為客人唱唱兒歌,跳跳舞等節(jié)目,為孩子廣泛地接觸各種人創(chuàng)造條件。
3.不關心別人。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個性的發(fā)展和社會化過程的實現,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體驗人和人之間的正常關系,有利于良好個性的形成,有利于克服孤僻性情。
另外,心理學家的試驗結果表明運動刺激對兒童心理發(fā)展是很重要的。因此,對于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兒童,要多讓孩子和其他兒童一起鍛煉,一起做游戲,共同活動以培養(yǎng)孩子熱愛集體和良好性格。
免責聲明: 本網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于互聯(lián)網,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對使用本網站信息和服務所引起的后果,本網站不作任何承諾